当前位置: 首页养殖草食产业分析> 正文
2019年度肉牛牦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20-02-11 15:49来源: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


2019年度肉牛牦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

(2020年2月10日发布)


 
一、2019年国际牛肉生产与贸易概况
 
1、国际牛肉产量

2019年全球牛肉折算胴体基础的总产量为6130.6万吨,较2018年减产117.1万吨。

产量超百万吨的国家(盟)是(万吨):美国(1228.9)、巴西(1021.0)、欧盟(27国)(791.0)、中国(685.0)、印度(428.7)、阿根廷(304.0)、澳大利亚(230.0)、墨西哥(203.0)、巴基斯坦(182.0)、土耳其(136.7)、俄罗斯(136.7)、加拿大(133.0)。

2、国际牛肉消费量

2019年全球牛肉消费量5957.1万吨,较2018年减少107.1万吨。

牛肉消费量超百万吨的国家(盟)是(万吨):美国(1224.0)、中国(923.3)、巴西(800.3)、欧盟(27国)(790.5)、印度(268.7)、阿根廷(236.0)、墨西哥(188.0)、俄罗斯(179.2)、巴基斯坦(175.1)、日本(134.5)、南非(100.0)。


3、国际牛肉贸易量

2019年全球牛肉总贸易量2030.9万吨,其中出口1102.2万吨,进口928.7万吨。与2018年相比,牛肉总贸易量增加101.9万吨,出口量增加45.5万吨,进口量增加56.4万吨。

2019年牛肉出口量超过30万吨的国家(盟)是(万吨):巴西(225.0)、澳大利亚(165.7)、印度(160.0)、美国(141.8)、阿根廷(70.0)、新西兰(65.0)、加拿大(57.0)、乌拉圭(47.0)、墨西哥(35.5)、欧盟(27国)(36.0)、巴拉圭(32.0)。

2019年牛肉进口量超过20万吨的国家(地区、盟)是(万吨):中国(240.0)、美国(137.4)、日本(88.0)、韩国(63.5)、俄罗斯(43.0)、智利(38.0)、欧盟(27国)(35.5)、中国香港(35.0)、埃及(31.0)、墨西哥(20.5)。

(以上据USDA「World Markets and Trade」首席科学家 曹兵海)


 
二、国内牛肉生产与贸易概况
 


1、国内肉牛生产与牛肉产量

2019年,全年屠宰肉牛头数约3000万头,胴体总产量约为770万吨,净肉产量约660万吨。屠宰肉牛平均胴体重约为249kg/头,其中:育肥技术水平较高的育肥场,杂交牛胴体重平均约为330kg/头、中大体型本地黄牛胴体重平均约258kg/头、南方本地小黄牛胴体重平均约160kg/头,牛肉产值约为5300亿元。2019年,全国屠宰牦牛约360万头,胴体重平均约128kg/头,胴体产量约为47万吨,净肉产量37万吨,牦牛肉产值估计为270亿元。

(肉牛牦牛体系测算)

2、国内牛肉贸易

牛肉进出口贸易量(不含牛下水等产品)合计约165.97万吨,比2018年同期增加61.99万吨,牛肉进出口贸易额合计82.27亿美元,贸易赤字82.24亿美元。牛肉净进口量(165.93万吨)是2018年同期(103.90万吨)的1.6倍,比2018年增加了62.03万吨。

2019年牛肉进口总量165.95万吨,进口额82.25亿美元,进口均价4.96美元/千克。其中,鲜或冷的带骨牛肉进口1301.26吨,进口额1353.66万美元;鲜或冷的去骨牛肉进口36552.11吨,进口额28303.04万美元;冷冻带骨牛肉进口256870.99吨,进口额72642.06万美元;冷冻去骨牛肉进口1362093.59吨,进口额719298.56万美元;冷冻胴体及半胴体进口2694.69吨,进口额914.95万美元。

2019年出口牛肉218.04吨,出口额164.37万美元,出口均价7.54美元/千克。其中,鲜或冷的去骨牛肉、冻整头及半头牛肉无出口;冷冻带骨牛肉出口0.047吨,出口额0.07万美元;冷冻去骨牛肉出口206.57吨,出口额154.50万美元;鲜或冷的带骨牛肉出口11.42吨,出口额9.80万美元。

2019年进口牛肉的省(市)共25个,年进口量合计超过1000吨的有22个(吨),分别是上海(361029.17)、天津(208130.95)、山东(204243.50)、江苏(155348.39)、北京(142051.00)、安徽(136086.71)、广东(133784.25)、湖南(54345.15)、辽宁(51457.69)、重庆(44803.71)、福建(43745.945)、黑龙江(39232.38)、浙江(27683.71)、河南(17171.44)、内蒙古(11284.32)、吉林(10212.02)、新疆(4226.51)、河北(3819.12)、四川(3215.08)、湖北(2940.33)、陕西(2131.15)、甘肃(1447.59)。

2019年出口牛肉的省(市)共5个,出口合计(吨)超过100吨的1个,辽宁(105)。

(以上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http://www.haiguan.info  首席科学家 曹兵海)


 
三、国际肉牛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1、遗传育种与繁殖领域

     与肉牛主要经济性状和特色性状相关的基因发掘一直是国际上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以期将这些研究结果用于资源保护和育种实践。肉牛业发达国家以本品种选育为主,以各自国情和市场为依据来调整数量化育种目标,追求育种收益的最大化,品种生产性能持续提高。肉牛业发达国家在品种选育的基础上,利用杂交优势来生产商品牛是整个产业的主流。

幼畜采卵、体外受精、克隆等技术是繁殖学科的重点研究内容,提高妊娠率仍是这些技术的主要目标,这一指标在实验室条件有所提高,但在产业和生产中应用有限;

胚胎移植技术的应用,加快了优秀种质扩繁效率。肉牛育种数据的智能化收集系统在过去一年来有所发展,提高了性能测定的准确度,从而加快了遗传进展;

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肉牛育种中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从而不同程度的改变了传统的繁育体系结构,基因组早期选择减少了后备公牛的饲养量,后裔测定公牛数量有所降低,提高了育种效益。由于中国肉牛市场需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向中国市场推销种质的力度不断加大,胚胎和冷冻精液等遗传物质的交换仍然是全球肉牛优良基因传播和利用的主要手段。

(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 李俊雅)


2、饲料营养领域

    继续推进不同阶段肉牛营养需要量研究,强化母牛围产期营养需要和饲养管理,研究了日粮能量、可代谢蛋白以及脂肪等水平和来源对围产期母牛以及后代的生长发育影响。

研究了能量、蛋白水平以及n-3、n-6脂肪酸含量及其比例对人工授精或本交后受精卵着床和胚胎发育的影响;

比较了不同来源和水平微量元素如铜、锌以及硒对肉牛健康生产的影响,研究预测了不同生长阶段肉牛对水的需要量,为恰当用水提供依据。

重视低成本饲料资源开发,利用近红外测试平台和预测模型,快速无损评价青绿饲料的营养价值。评估了青贮添加剂、乳酸菌等对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

比较了不同加工方式(粉碎、蒸汽压片)玉米在DDGS日粮条件下的饲喂效果,开发利用新型菜粕(Brassica carinata)、桑枝叶、果荚等新饲料原料,降低养殖成本。

重视按照生产目的划分母牛、犊牛、青年牛、育肥牛的全程营养供给和饲养管理策略,同时也注重公牛营养,通过营养调控提高精液产量和品质。如英国细化犊牛从出生到断奶阶段的营养供给、环境、易发疾病类型等对生长影响的贡献排序,实现有针对性地指导阶段饲养。

通过口服/注射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功能性添加剂提高犊牛机体免疫能力和抗氧化能力;同时注重微生物对母牛繁殖力的影响,比较了产后不同配种能力母牛子宫和阴道内微生物区系组成差异,研究了提高母牛免疫和繁殖力以及犊牛健康的营养调控技术,构建一体化的营养与繁育技术体系。

重视异地育肥所导致的运输应激,比较了供水、供料、植物精油、维生素对牛免疫力的影响。在加拿大重视不同剩余采食量(RFI)肉牛机体蛋白质周转、胃肠道营养物质转运载体、微生物组学、肝脏代谢组差异和生产性能的关系研究,重视群体效应和个体差异对养殖生产的贡献,通过日粮中添加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

重视牛肉品质与安全,通过添加过瘤胃赖氨酸、蛋氨酸以及精氨酸、脂肪、葡萄糖、小肽物质等改善育肥牛生产性能和肉品质,评估了莱克多巴胺等潜在风险物质在胃肠道组织中的残留,保障牛肉产品安全。

重视减排的营养调控技术和动物福利,利用牛场温室气体在线监测和互联网数据传输实现远程评估不同类型日粮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效应,以及清粪和活动空间变化对牛养殖福利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进而优化饲养管理和提高效益。

(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 王之盛)

3、疾病控制领域

    2019年全球牛疫病依然严重,新型、快速、敏感的牛疫病检测技术得到发展与应用;牛用疫苗产品及生产工艺获得改良与发展;各种病原微生物组学、新药物靶点和微生物致病与免疫机制研究依然是热点;中药等天然产物开始在肉牛健康养殖中得到初步评价。

在牛疫病流行形势及趋势方面,2019年OIE报告全球牛疫病前三位为口蹄疫(276起)、蓝舌病(93起)、结节性皮肤病(52起)。口蹄疫主要为O型、SAT1及SAT2型,且以O型为主。

在牛疫病新型检测技术方面,研究人员报道了利用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耦合横向流动装置,快速高灵敏和特异性检测禽副结核分枝杆菌亚种;已开发出一种重组酶聚合酶扩增结合横向流动试纸(RPA-LFD)用于现场快速可视化检测多杀性巴氏杆菌;建立了临床评分系统以更精准判定牛是否患有BRD;检测到牛场苍蝇携带导致BRD的溶血性曼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昏睡嗜血杆菌,提示减少牛场苍蝇有助于降低肉牛细菌性病原的传播。

在疫苗研制方面,研究报道重组疱疹病毒疫苗载体在下一代疫苗研发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建立持续感染以在宿主中提供可持续的抗原反应,并在多种模式实验动物中证明可诱发保护性免疫;使用BCG气溶胶卡介苗接种小牛,能有效激活牛先天性免疫系统,提示卡介苗接种可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减轻幼龄牛患病风险;采用噬菌体裂解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制备的疫苗,其免疫保护效果显著高于传统灭活菌苗。

在致病及免疫机制探讨方面,各种微生物组学、新药物靶点和机理研究依然是热点。冠状病毒、轮状病毒、隐孢子虫、艾美尔球虫、沙门氏菌为犊牛腹泻关键病原,大肠杆菌除Virotype STa: F5外,其它毒力型并不是犊牛腹泻的主要病原;病毒感染和对牛呼吸道上皮细胞黏附侵染能力的差异是呼吸道细菌病原导致肺部感染的关键,而预先感染流感病毒D却不能增强溶血性曼氏杆菌的致病能力;不同血清型溶血性曼氏杆菌对牛气道上皮细胞的侵染能力不同,导致BRD的溶血性曼氏杆菌血清型A1能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而不能导致BRD的血清A2型则不能侵染上皮细胞。

在绿色健康养殖方面,越南研究者新发现可用于肉牛的两种荨麻科药用植物。对泰国本地肉牛补饲假蒟叶粉末的研究,发现假蒟叶粉末补饲显著增加饲料转化率、瘤胃生态环境和瘤胃中的纤毛虫的浓度。

(疾病防控研究室主任  郭爱珍)


4、设施与环境控制领域

    肉牛养殖设施与环境控制系统朝着牛舍更清洁、牛群更舒适健康、管理更加便捷、生产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

国外肉牛育肥饲养工艺,多采用散栏饲养方式。通过挡风墙设施,降低牛舍建筑成本。

在母牛养殖方面,十分重视母牛围产期以及犊牛哺乳阶段管理,配套设施、设备及其完善,严格控制舍内环境。美国学者设计了一套新型分离式围栏,柔软且面积大小适当的卧床,为妊娠母牛和产犊后分栏饲养提供舒适、清洁和干燥的空间,减少应激危害。

环境控制方面,研究了环境因素对牛的受孕率的影响;研究了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不同畜种混群饲养、饲养密度、饲养方式、养殖经验的相关性。温室气体排放和动物福利依然是研究热点。研究了畜舍气体排放主要与日粮摄取量、化学成分、氮素排泄及粪便处理等的关系;基于动物福利质量评估,研究了不同卧床垫料对肉牛健康状况和行为的影响。

养殖设备更多的在关注于产品综合性能的提升,更多地应用液压电控技术、应用履带行走系统、轮胎压力调节系统与提升物料揉丝破碎技术。TMR制备机在向大功率、高效率方向发展;饲喂管理系统在向自动化、无人化方向发展。

牛场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仍以能源化利用为主,资源化利用为辅。在牛粪能源化利用方面,研究了牛粪与能源作物混合对固体消化物质量和沼气产量的影响,发现了牛粪与能源作物混合的适宜比例。在牛粪的资源化处理与利用方面,研究了热解牛粪产生不凝性气体表征,发现热解温度对产物分布和煤焦性质均有影响,且在400-550°C之间达成平衡。

奶牦牛福利方面发现犊牛自动喂奶机对犊牛健康和福利有益。

(生产与环境控制研究室主任  刘继军)

5、加工与品质控制领域

在肉牛屠宰方面,致病微生物污染控制、洁净胴体生产及其后续温度管理仍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研究重点;胴体与分割肉冷却、冷冻、贮运过程温度与指示菌监控技术与体系已用于牛肉产品质量控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牛肉供应链可追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利用计算机视觉和遥感技术可进行屠宰应激对牛肉品质影响的评估,对牛肉品质进行提前预估;通过微生物在屠宰加工过程中的精准追溯,实现腐败菌在生产工序中的靶点控制;真空蒸压和高压水处理对牛肉加工过程中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研发60%O2高氧包装方式改善黑切牛肉(DFD)的肉色,并探寻可标记DFD牛肉颜色差异的线粒体蛋白质生物标签。为进一步提升肉牛胴体及其分割肉与市场消费者需求对应性,新西兰、法国等借鉴澳大利亚依据食用品质嗜好性评价制修订胴体分级标准思路,启动以牛肉食用品质为基础的胴体与分割肉分级标准研究,鼓励企业开发更多类型厨房需求精细分割方便化产品;一种开源的计算机控制干燥成熟系统应用于牛肉的干燥成熟;在加工过程中通过等离子体活化水、植物替代物等取代牛肉腌制过程中添加的亚硝酸盐,延长牛肉制品货架期,增加食品的安全性。

在牛肉安全快速检测方面,横向流动试纸、循环介导的等温扩增-侧流式免疫法快速检测牛肉中的大肠菌群。在牛肉的品质控制方面,超声波技术、脉冲电场在老龄牛肉的品质改良中有作用;环境质谱法计算机视觉和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检测牛肉掺假情况。

(加工研究室主任 罗欣)

6、产业经济领域

    2019年,国际肉牛产业经济研究主要集中于肉牛拍卖、肉牛生产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政策评估等方面。

在肉牛拍卖方面,建立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的品种如何影响牛肉价格和小母牛价格;建立了多变量模型(犊牛体重、性别、品种、关节异常和一般健康状况),分析了加拿大小牛肉拍卖价格与健康参数的关系。在肉牛生产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利用东北、东南、中西部、北部平原、南部平原、西北和西南7个地区的农场、牧场和饲养场的实地调研数据,量化了美国肉牛生产的环境足迹;以冈山县的肉用牛经营措施为例,探讨利用地域资源放牧的发展。在政策评估方面,应用综合评估与造型工具,评估了包括来自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肉牛系统的后台处理策略对生产率、利润率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建立了简单的理论模型,以瑞典牛肉为例,验证了有效的气候税对食品消费的合理设计;评估联邦低碳农业计划(ABC)、圣卡塔里纳牛牛肉发展计划这两个互补公共政策的影响。

此外,较为前沿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不断应用于肉牛产业经济研究,利用生物经济模拟方法,对法国南奥弗涅山区牛肉生产系统面对价格变化的利润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实验经济学模型被用以对牛肉加工系统中可供选择的管理战略成本进行分析。

(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 张越杰)

 
四、国内肉牛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1、遗传育种与繁殖领域

    2019年,农业农村部成立了种业管理司,该司为进一步推动肉牛种业发展,在原有《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实施方案》等计划基础上,启动了改良计划2.0版本和《肉牛种业“十四五”发展研究报告》等种业纲领性文件的编制。过去一年里,全国存栏肉用采精种公牛共计2298头,涵盖30个品种,生产冻精2600万剂左右,产值在3.5亿元。冻精生产主体为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莱、安格斯等品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以核心育种场、种公牛站、技术推广站、人工授精站为主体的繁育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现有核心育种场46家。遗传资源保护工作得到了提升,2019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青藏高原区域牛遗传资源补充调查工作,加大了资源保护力度。部分品种形成了“以用促保、保用结合”的良性循环模式。

肉牛种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性能测定、育种数据库建设、遗传评估、选育提高、基因组选择等方面均有良好进展。

建成了表型数据收集和上传的计算机网络,部分场(站)能够与国家肉牛遗传评估中心进行实时网络视频,通过这一网络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技术共享和共同进步,有力推进了联合育种。分子育种技术体系进步较快,构建了肉牛全基因组选择指数及技术平台,现正在推广应用。肉牛新品种培育和群体遗传改良进展明显。

育成了阿什旦无角牦牛新品种,秦川肉牛、利鲁牛、无角夏南牛、延和牛、张掖肉牛、肉用褐牛等新品种系统选育工作持续开展,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开展“华西牛”新品种培育的联合攻关。

 
2019年,肉牛种业发展体现以下特点:

① 活体公牛自给率有所提升,活体公牛进口下降,活体进口不足100头,较2018年下降了近150头;但进口冻精和胚胎有所上升,进口冻精约120万剂,胚胎1200枚左右,增幅约30%。商品母牛进口与往年持平;

② 杂交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在多年级进杂交生产模式的基础上,近两年部分企业和生产者逐步认识了利用杂交优势的益处,在多年形成的级进杂交群体中引入第三个品种来提高生产效率,如高代西门塔尔杂交牛引入安格斯(或夏洛莱、云岭牛),安格斯与西门塔尔杂交生产等。

③ 技术对种业支撑能力增强,由于遗传评估技术、基因组选择技术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技术对种业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遗传评估结果对种牛及冻精价格影响初显,技术队伍建设较好的种牛、种质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强;

④ 人工授精技术体系出现新形式,推广方式正朝多元化发展,由种公牛站及其自身的技术队伍和“公牛站+基层配种员”的新型推广体系发展迅速,多元化的推广模式加快了群体遗传进展。

⑤ 联合攻关作用初现,在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的统一领导下,2019年启动了重点品种联合攻关项目,有力提升了我国肉牛种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很好的促进了肉牛种业的技术提升。

(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 李俊雅)

2、饲料营养领域

    继续测定了不同地区饲草料资源营养价值、瘤胃降解特性和抗营养因子含量,优化了地方粗饲料近红外快速评定技术,初步建立了以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的肉牛牦牛饲料营养价值开放数据库。

重视不同品种、阶段和生产目的肉牛营养需要研究,明确了锦江黄牛、草原红牛、夏南牛和淘汰荷斯坦母牛育肥的日粮能量、蛋白质和钙等需要量,制定了西门塔尔牛的犊牛、架子牛和育肥牛的全程饲养技术规程,促进肉牛健康高效养殖节本增效。

降低肉牛养殖成本仍是研究重点,研发了玉米秸秆、马铃薯秧、全株油菜、万寿菊、白酒糟、饲用桑叶等区域性低成本饲料提质增效技术。基于牛源紧张,重视肉牛母犊一体化培育技术,研究西门塔尔牛、安格斯母牛预防异食癖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等的日粮配制推荐量,研究了本地黄牛母牛围产期适宜日粮能量、阴离子盐水平,以及微量元素锌和铬对母牛繁殖功能的影响,以及不同培育方式、不同饲喂方式对犊牛健康的影响。基于无抗饲养要求,研究了酵母类产品、丝兰提取物等提高犊牛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的效果。

重视差异化育肥技术和牛肉品质的营养调控技术,通过添加酵母硒、5-羟色胺前体物、氮氨甲酰谷氨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等改善牛肉品质的影响,研发了安格斯等外血杂交牛和夷陵黄牛、枣北黄牛等地方黄牛的养分差异化沉积的营养调控技术,提高了牛肉品质和产品的差异化。

通过胃肠道微生物调控提高肉牛饲料消化率成为研究热点,研究了醋酸棉酚等危害因子对胃肠道微生物的影响;通过添加钙制剂、复合菌制剂等调控瘤胃内环境,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降低氮磷等排放;评估了全棉籽和延胡索酸等降低甲烷排放的效果,促进肉牛养殖绿色健康发展。

研发了高原牧区围产期母牦牛和牦牛犊牛补饲技术,不同营养状况牦牛(正常采食、饥饿)肠道微生物区系组成差异,研发了促进牦牛僵牛胃肠道发育和改善瘤胃微生物组成的营养调控技术,在半农半牧区继续推广了牦牛季节性舍饲错峰出栏技术,在低海拔农区继续研究了牦牛异地舍饲育肥技术和农区夏季牦牛抗湿热应激技术,逐步形成了以四川、云南和甘肃等部分地区牦牛、犏牛低海拔异地育肥产业技术模式,并将上述产业技术用于肉牛牦牛产业技术扶贫,提高肉牛牦牛养殖综合效益。

(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 王之盛)

3、疾病控制领域

    在肉牛疾病控制领域,2019年国内报告牛多起疫情并得到妥善处置;建立和完善了多种牛疫病检测技术;开发多种新兽药产品,并形成了牛重大病和常发病的综合防控技术。

在牛疫病流行方面,新发结节性皮肤病2起。采用山羊痘疫苗行紧急免疫,结合扑杀等策略有效控制了疫情。报告炭疽疫情1起,牛口蹄疫疫情2起。进一步开展了犊牛腹泻综合征和牛呼吸综合征的病因学研究,确定了主要病原体和优势型,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奠定了基础。在重要牛病新型检测技术方面,牛结核g-干扰素检测试剂盒、牛支原体等温扩增检测试剂盒获新兽药证书。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诊断技术和牛泰勒虫病诊断技术等两项行业标准获颁布。建立和完善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gG ELISA抗体诊断方法、牛支原体抗体竞争ELISA法等多项检测方法。

在疫苗研制方面,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基因缺失疫苗获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1项;牛流产布氏杆菌A19基因缺失标记疫苗、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副流感3型二联灭活疫苗进入新兽药注册复核阶段。完善了牛支原体弱毒疫苗免疫攻毒保护模型和保护指标,显示该疫苗安全有效。

在新兽药研制方面,牛用抗寄生虫国家二类新兽药“羟氯扎胺原料及混悬液”进入新兽药注册的复核阶段,防治牛泄泻中兽药“鹳榆止泻散”申报新兽药注册。

在牛病综合防控方面,制定牛泄泻、前胃迟缓的中兽医辨证施治技术规范2项,筛选防治肉牛牦牛泄泻的中(兽)药方剂1个并成功进行验证;制定了牛场生物安全评估标准和在线评估程序。所研发的牦牛复合驱虫涂擦剂在青海、西藏、甘肃等省牧场及牧户中推广使用效果良好;新药 “蒿甲醚”注射液和板黄口服液”的推广应用,显著降低了各地牛羊焦虫病及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疾病防控研究室主任  郭爱珍)

4、设施与环境控制领域

在牛舍环境控制方面,对围栏育肥饲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冬季安装防风墙的围栏育肥牛场最大可折减风速70%,夏季安装遮阳网可减少太阳辐射,降低肉牛热应激水平,改善肉牛的生长环境。同时利用流体力学提出了改善湿帘风机纵向通风系统降温效果和气流均匀性的方案。在建筑设计方面,设计了小群饲养带犊母牛舍以提高母带犊饲养工艺的饲养水平,解决生产工艺如何与牛舍建筑配套的问题。总结出北方寒区冬季肉牛散栏育肥饲养工艺,提高牛只福利,降低牛舍建设成本;母带犊饲养工艺,缩短母牛产犊间隔,提高母牛繁殖率和犊牛成活率。

在设备方面,国内各类特色饲草收获机在不断熟化,TMR制备机机型在不断增加,但缺少对核心部件的研究。新型粪污无害化发酵处理装备得到推广应用,厩肥撒肥车、厩液深施车等设备正在研制和推广中。针对牛场粪污处理,研发了序批式干法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和生物天然气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资源化利用方面侧重于减少堆肥产品负效应、构建基于土地承载力的农牧循环模式。

在智能养殖方面,信息化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进一步提高,主要在肉牛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舍环境监测、产品溯源等方面,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针对牦牛的饲养管理,研究了不同饲养模式下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牦牛的生长发育规律;优化了高寒牧区高标准暖棚“冬棚夏草”循环利用模式,提出了适宜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在牦牛粪污利用方面,明确了以牦牛粪沉积及其分解对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生产与环境控制研究室主任  刘继军)

5、加工与品质控制领域

    受到非洲猪瘟疫情及畜牧环保整治等影响,国内牛肉屠宰加工业更加注重提质增效、节本降耗和产品多样化。

生鲜牛肉品质控制方面,研发百里醌抑制牛源性致病菌的生物膜技术;使用光谱技术预测DFD牛肉肉色及pH值,研发高氧包装方式改善DFD牛肉的肉色,通过乳酸等天然有机物的添加实现DFD牛肉的品质提升,并探寻可标记DFD肉颜色差异的线粒体蛋白质生物标签;通过微生物在屠宰加工过程中的精准追溯,实现腐败菌在生产工序中的靶点控制;利用天然植物提取物开发新型活性包装(真空贴体包装、降氧气调包装等),并结合冰鲜和微冻贮藏方式综合改善牛肉的品质;提出了采用电解质补充、调整淋浴时间、调整电刺激前放血时间及部位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了DFD肉的发生率。收集多个地区不同部位的肉牛牦牛肉原料,分析其品质及加工特性数据,进一步扩充不同来源牛肉加工特性数据库;对中原、西北地区肉牛牦牛宰后24h的温度和pH下降速率进行连续监测,构建了pH-温度窗口,有利于宰后品质控制。

屠宰加工技术方面,建立了地方牛煎烤类肉质量等级标准,根据脂肪含量、剪切力值,将其分为五级;开发了低值部位肉品质升级与特色预加工术、差异化嫩化、加工适宜性评价、肠类发酵技术、腌腊烟熏、牛肉干嫩化、优质牛油提取液化、牛皮黄明胶制备、牛副产物预制调理食品创制等多项技术;对传统酱卤技术进行现代化改造,形成了粉蒸法、蒸煎法、滚揉热蒸法等替代传统酱卤的新模式;研发了中式牛排、牛肉盐水火腿、孜然牛肉片、牛肉腊肠、发酵牛肉干、复合牛杂肉饼等系列产品,开发出适合牦牛精细分割的真空贴体包装牦牛肉及其副产物产品;牛肉煎烤、炖烧、涮炒、酱卤加工分类与分级标准研究已初步形成;臭氧、高压静电场、中温熟成等成熟技术方法在满足中央厨房、牛肉分割分销中心、餐饮企业与家庭牛肉成熟处理方面已初步应用;整只牛肉火腿加工技术创新已为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实现区域化特色牛肉产品多段、多样产品高效加工创备了基本技术条件;伴随进口牛肉数量迅速增长,提升中国本土化牛种产品品质与竞争力已得到政府与企业高度重视。

(加工研究室主任 罗欣)

6、产业经济领域

    2019年,国内肉牛产业经济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牛肉生产与产业发展、经济效益、扶持政策与补贴等方面的研究。

在牛肉生产与产业发展方面,对内蒙古、湖北、山东、吉林、甘肃、新疆等省(市、区)的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在经济效益方面,运用随机前沿函数测算了不同肉牛养殖主体产量增长的源泉,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肉牛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对中国肉牛产业盈利模式与适度规模经营进行了研究;

在扶持政策与补贴方面,研究了肉牛补贴政策对农户规模化养殖的影响,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下牧区肉牛养殖生产率增长及收敛型进行了分析,进行了能繁母牛补贴政策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我国肉牛良种补贴政策进行了评价。

(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 张越杰)


注:参考文献省略,需要者请向本体系索取

执笔:曹兵海、张越杰、李俊雅、王之盛、郭爱珍、刘继军、罗欣

*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18037323180*

0
本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 2011 www.boyar.cn 博亚和讯
京ICP备13008321号-1
公安部备案 1101080202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