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营养健康、提升免疫力等话题受到消费者关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营养膳食指导》及4家协会发布的《中国居民奶及奶制品消费指导》里,将奶制品摄入放在了重要位置。这些倡议被乳制品行业视为利好信号,将促使更多企业投身大健康领域。

疫情会促使乳企未来研发中有哪些转变?乳企进入大健康领域需要注意什么?围绕这些问题,新京报食品新闻部邀请伊利、光明、澳优、君乐宝、味全、养乐多6家企业以及行业专家,进行了一次“云圆桌讨论”。

【圆桌嘉宾】

刘学聪 澳优乳业中国区副总裁、丰华生物科技董事长

杨洪滨 君乐宝乳业集团副总裁、低温事业部总经理

云战友 伊利集团总裁助理

谢宗鹏 味全总裁

平野晋 养乐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刘振民 光明乳业研究院主任、乳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徐华锋 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核心观点】

1. 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乳品对提升免疫力、促进健康的重要作用,饮奶习惯将进一步养成,膳食结构将更加合理。

2. 中国的益生菌原料更多被国外厂家和菌种占据,婴幼儿可用菌株更是全部为国外所有,这是行业面临最大的挑战和痛楚。

3. 乳品、益生菌产品是否对人体有健康作用,必须严谨地开展科学研究来证明。

4. 国内关于益生菌的计数、益生菌功能性的检测以及生产规范等方面的法规,尤其是益生菌功能性检测方面的技术尚不完善。

5. 技术与研发是企业的关键竞争力,如果脱离这一硬实力,只在健康概念上做文章,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6. 当前乳业正在整体向高质量更健康转型,不能因盲目跨界而顾此失彼;如果创新能力不足,也不能把握“大健康”发展的未来。

【业界对话】

新京报:疫情期间几大权威部门的饮奶建议对乳品行业有怎样的意义?

刘学聪:奶及奶制品被誉为“最接近完美的食物”。权威部门及时发出相关建议,对乳品行业既是积极利好,也要求我们不断追求更高品质的发展,满足消费者的期待。

杨洪滨:近几年中国人均饮奶量大幅提升,但较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饮奶建议将促使国民对乳制品的需求由休闲食品变为日常营养,提升中国的人均饮奶量。

云战友:一方面,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乳品对促进健康的重要作用,饮奶习惯将进一步养成,膳食结构将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国民的健康需求也将激发行业继续提升品质、加快创新,以更好的产品呵护国民健康。

谢宗鹏: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能有效改善营养状况,是未来国人饮食摄取选择方面最大的变化与趋势,比如牛奶营养摄取是否足够、每天补充多少活性益生菌等,这或许对中国乳制品消费升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平野晋:奶及奶制品营养丰富,是优质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疫情期间,相关部门建议进一步强调了奶及奶制品的重要性,对于培养国民食用奶及奶制品的意识和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引领乳企必达的使命。

刘振民:疫情期间,消费者对低温乳制品尤其是鲜奶的需求激增,更多人认识并肯定了鲜奶的价值,并把鲜奶划入了日常消费的范围,乳品消费或将迎来拐点。

徐华锋:疫情防控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全民健康教育,势必带动庞大的健康产业消费,预测包括乳制品、益生菌在内的健康产业将出现新的商业态势和增长势头。

新京报:疫情会促使乳企未来产品研发重点发生哪些转变?

刘学聪:经历过疫情,消费者比以往更了解营养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寻找满足特定饮食需求及更多科学支持的产品。同时,根据消费者基因、肠道菌群等个性化定制的营养解决方案将受到更多关注。

杨洪滨:过去,大部分乳制品更重视产品风味,从口感出发做产品。如今消费观念逐渐从关注“好喝”到关注乳制品营养价值。这就促使乳企回归初心,在健康功能研发上下功夫,特别是益生菌领域和活性蛋白领域。

云战友:疫情中,我们看到人的体质不同,健康需求有差异等,这就要求乳企在未来产品研发中要更精准地把握多元化需求。一直以来,伊利利用大数据等创新手段,精准洞察消费,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已成为产品品类最全的乳制品企业。

谢宗鹏:中国市场低温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8%。味全的产品研发一直注重营养成分和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也将继续拓展和布局冷链乳制品品类。

平野晋:养乐多的企业核心不会因疫情改变。我们认为,对产品的理解和认知比产品的开发更为重要。未来养乐多将继续发挥特长,洞察消费者对不同营养补充的需求,提供更好喝并能够每天饮用的益生菌产品。

刘振民:健康意识的进一步提升,为乳品加速增长带来契机。乳品与补充营养、均衡膳食、肠道健康等多方面有很高契合度,疫情后这些研发都有可能增强。

新京报:乳企在益生菌领域有哪些布局和应用?

刘学聪:2019年,澳优入主在益生菌及发酵相关应用产品方面有丰富经验的锦旗生物集团,这符合澳优扩充营养品业务的发展战略,是澳优扩张全球战略版图及延伸产品线的重要部分,增强了澳优在营养品领域的研发实力及上游供应能力。

杨洪滨:自1995年创立,君乐宝乳业就将乳酸菌产品视为发展战略核心,目前已建立成熟的乳酸菌开发及产业化模式,覆盖从菌种选育、研发应用、检验检测直到市场推广的全产业链技术集成。早在2016年,君乐宝免费向社会开放益生菌资源库,自主采集筛选的副干酪乳杆菌N1115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云战友:益生菌最大的应用领域就是乳制品,如酸奶、乳酸菌饮料、部分冰淇淋及益生菌固体饮料,婴幼儿配方奶粉也有适用的菌株名单。除了益生菌,乳品中还有益生元的配合使用或单独使用。伊利很多明星产品都有益生菌的应用,去年我们的专属菌株“乳双歧杆菌BL-99”受到了业界关注。

谢宗鹏:味全用60年以上的时间钻研乳品科学,同时重视益生菌的研究和使用。2017年,味全将乳酸菌产品中的活性益生菌含量升级为600亿/100mL。2018年,味全酸奶与欧洲百年菌种公司丹尼斯克联合开发专业HN-345乳双歧杆菌,并计划在全线酸奶产品中添加该菌种,满足消费者补充优质营养与益生菌的健康需求。

平野晋:益生菌能调节人体肠内菌群平衡,维持肠道健康。养乐多始终致力于益生菌领域探索,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有活菌型乳酸菌乳饮品(原味和低糖)可供消费者选择,同时拥有6处生产基地和46家分(子)公司。中国幅员辽阔,我们还需要下沉到更多地方。

刘振民:疫情之后,企业会更加注重益生菌资源的挖掘和收集,如研究益生菌与消化道健康、缓解焦虑、某些代谢病和对脑肠轴的调节等。光明乳业很早建立了菌种库,今后会进一步完善菌种库,筛选功能特性的菌株用于乳品生产,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健康的产品。

新京报:乳品与益生菌的结合有哪些增长潜力?哪些技术难题需克服?

刘学聪:未来,更多安全性、功能性兼备的益生菌与乳品的应用,将为乳品插上腾飞的翅膀。整体来看,中国的益生菌原料更多被国外厂家和菌种占据,婴幼儿可用菌株更是全部为国外所有,这是我们面临最大的挑战和痛楚。鼓励和打造更多更适合中国人肠道健康的益生菌产品,是紧迫且重要的任务。

杨洪滨:尼尔森调研显示,疫情下消费者对酸奶特别是含有益生菌的酸奶消费选择大幅上升。我国常用乳酸菌大部分被认为是益生菌,每种益生菌有不同的功效特点,有的产酸能力很强,在货架期内酸度上升很快;有的氧耐受力很差。在实际工作中,要依据每种菌的特性开发出能够让消费者接受的口味,并在货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菌株数量。另外,需要大量的研发经费及研发人员投入,筛选益生能力更强的菌株,以及相应的益生功能验证工作。

云战友:随着食品用乳酸菌种类不断拓展,益生菌包埋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定量盖等分隔包装技术的开发应用,在纯牛乳、乳饮料、奶酪等长货架期和高水分活度乳品中添加益生菌已成为可能。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活菌数的保持、口感优化会更加容易实现,益生菌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拓宽。

谢宗鹏:乳品与益生菌的结合会加速功能型市场的崛起、细分品类的不断涌现,创造全新健康需求。益生菌的菌种、数量都直接关系到功能效果,而菌种从发现到商品化需要反复论证和实验。

平野晋:益生菌并非普通菌种可以胜任,而是要具有耐受力、安全性和功效性。在选择益生菌时,也不能只看菌种,必须深入到菌株层面,不同菌株发挥的健康作用有所差异。而在说明功效时,对该菌株的科学性进行实验论证就显得至关重要。

刘振民:益生菌的功能研究与乳品结合时,需重点开展产品发酵特性研究、益生菌的增殖和货架期稳定性研究、益生菌乳品功能性验证研究等。另外,国内关于益生菌的计数、益生菌功能性的检测以及生产规范等方面的法规并不完善,尤其是益生菌功能性检测方面的技术,因此在产品开发中还应考虑产品法规标准的突破。

新京报:“大健康”是许多乳企的发展方向,企业有哪些成果及战略规划?

刘学聪:中国食品营养产业将进一步井喷,优质化、个性化、便捷化、智能化的营养食品和健康服务将进入寻常百姓家。澳优正在向综合性营养公司努力,以个性化的营养服务体系构建与客户的终生营养关系,用全周期营养品及营养服务让消费者生命更美好。

杨洪滨:首先是研发重点的调整,推出更高营养价值的产品,如涨芝士啦酸奶、悦鲜活牛奶等;第二,重视新的消费渠道转变,加速线上线下融合,进一步升级供应链与物流系统,保证乳制品的新鲜度;第三,提升消费者对“健康与营养”的关注。

云战友:伊利致力于成为全球最值得信赖的健康食品企业,并不断拓展健康食品领域版图。目前,伊利的多元化布局已取得一定成果,如“植选豆乳”等植物蛋白产品、能量饮料产品“焕醒源”、乳味饮料“乳矿轻饮”、“inikin伊刻活泉”等。

谢宗鹏:味全乳品在乳品行业的布局与定位,是向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乳制品产品。味全工厂已获得了国际SQF认证,2020年将全面启动牧场的SQF认证项目,以严于欧盟标准的生乳标准进行收乳供应。这些高成本的投入彰显出味全公司对供应高品质乳制品的用心与坚持。

平野晋:养乐多的“战略”就是一如既往、脚踏实地向公众传递健康。我们遵循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原则,通过在中国大陆建设工厂、各地成立分(子)公司,全程冷链管理以确保产品的安全、高品质。此外,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者教育活动,促进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让更多人了解益生菌和肠道健康的重要性。

刘振民:围绕消费者健康,光明乳业将加强活性或健康组分的研究,开发更多营养与健康的产品。比如,光明优倍鲜牛奶采用75℃巴氏杀菌工艺,保留更多牛奶中原生的活性蛋白活性酶;光明健能JCAN“清润高手”中富含HOWARU乳双歧杆菌BL-04菌种等。

新京报:疫情是否会促使更多乳企进入大健康领域,应注意什么?

刘学聪:即便没有疫情,更多乳企进入大健康领域已是发展必然。面对商业模式的快速迭代,唯有拥抱变化、快速响应,方能让企业始终保持良好竞争力。普通乳制品、婴幼儿奶粉、营养保健食品在营销模式、商业策略上有很大差异,及时调整管理心智模式,突破差异化创新,是企业要重点考量和注意的问题。

杨洪滨: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大健康领域。但我认为,技术与研发是企业的关键竞争力,如果脱离这一硬实力,只在健康概念上做文章,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云战友:是否会进入大健康领域,要看每个公司的既有实力和远景规划。我认为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要稳固基础,当前乳业正在整体向高质量更健康转型,不能因盲目跨界而顾此失彼;二是如果创新能力不足,就不能把握“大健康”发展的未来。

谢宗鹏:面对疫情带来的竞争格局与战略节奏变化,乳企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核心业务与发展模式。味全一直坚信创新力才是实现差异化、赢得品牌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

平野晋:更多的乳企走进大健康领域是必然趋势,但确保产品品质是先决条件。乳品、益生菌产品是否对人体有健康作用,必须严谨地开展科学研究来证明,相关部门也应制定法规条款来进行市场规范。我还想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们要更加尊重和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考虑环境、社区、健康等因素。这些都是乳企进入大健康领域的机遇和挑战。

徐华锋:营养品、保健品行业必须与时俱进,炒概念、一招鲜的时代过去了,重视研发质量稳定、功效明确的产品才经得起各种验证。在现有法规下解决同质化问题,应从产品的科技、专属原料、知识产权等核心要素突破。此外,营养保健产品应杜绝虚假、夸张宣传。渠道创新应不拘泥于模式,要线上线下互联互通、融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