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养殖生猪资讯> 正文
贵州:截至8月31日,全省生猪、母猪分别存栏1521.92万头、149.96万头
发布时间:2020-09-23 15:04来源:贵州日报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生猪存栏1188.29万头、能繁母猪存栏124.3万头,已连续3个季度实现环比增加,累计增幅分别为6.3%、24.6%。

另据行业调度数据,截至8月31日,全省生猪存栏1521.92万头、能繁母猪存栏149.96万头,分别恢复到常年水平的94.9%和106.4%。

位于六枝特区的贵州二表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养猪场

贵州杨老奶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火腿

榕江县月亮山香猪养殖基地的小香猪

今年前8个月,贵州富之源集团修文公司生猪销售量达6万多头,比去年同期略有增加。

对此,公司总经理杜文钊表示出乎意料:“多亏政府及时出台多项措施稳产保供,让我们产销数量都有所突破。”

感到出乎意料的,还有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专家组组长、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瑶生。

8月29日至31日,陈瑶生到遵义等地实地调研贵州生猪产业发展时称赞:“贵州对生猪生产恢复的重视程度出人预料,贵州生猪生产恢复措施出人预料,贵州生猪生产恢复势头出人预料”。他认为,贵州的生猪产能恢复速度走在了全国前列。

一切都超出人们的预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今年以来全省立足当前保供给、着眼长远促转型,遵照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总体要求,按照“12345”产业链推进模式,坚持“五抓五促”,全力加快推动生猪生产恢复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半年,贵州是全国生猪生产恢复比较好的七个省份之一,预计年底可恢复至常年水平。

9月15日,在松桃自治县召开的2020年全省生猪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提出,我省将继续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聚焦“12345”产业链推进模式,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全力推进生猪稳产保供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 龙头引领重大项目带动

9月15日,毕节市七星关区大银镇,新希望六合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2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竣工。这是毕节市今年计划发展的100万头规模化、标准化生猪养殖的其中一个项目。

今年,七星关区先后引进新希望集团、广州越秀集团等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发展。与新希望集团合作建成6000头能繁母猪养殖基地1个,谋划建设年出栏10万头育肥场1个;与广州越秀集团合作建设年出栏10万头生猪养殖场2个。同时,大力培育本地企业,建成年出栏5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场。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本地企业培育等方式,带动农户参与生猪养殖发展,逐步实现生猪养殖专业化生产、标准化养殖、规模化经营。目前,全区生猪存栏55.0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96万头),累计出栏生猪57.21万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今年,贵州梳理出65个生猪产业重点项目,在3月13日举行的全省生猪产业发展推进会上集中开工。

这65个项目总投资123亿元,涉及饲料加工、仔猪繁殖、商品猪养殖、屠宰及精深加工等环节。其中,养殖项目占全部项目的92%,覆盖全省9个市(州)44个县。项目建成后,可新增生猪产能700万头,预计带动21万户70万人实现增收,其中带动5个“9+3”县(区)2万贫困人口增收。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针对65个重点项目,省生猪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联络员制度和半月调度制度,定期掌握新进展。将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列入重要督导内容,督导市(州)及项目县共同做好“保姆式”服务,全力做好项目审批、环境评价、征地拆迁、基础设施、金融支持、技术服务等工作。

黔西南州坚持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发展思路,内外兼修,加快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建设。

通过对州内原有龙头养殖企业项目实施改扩建工程,推进大型养殖龙头企业尽快扩大规模、提升产能。

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大型养殖企业落户本地新建大型养殖基地,借助外力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先后引进贞丰富之源公司10万头大型养猪场、望谟观品公司建设年出栏5万头生猪生产基地、新希望集团在兴仁市建设年出栏2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北京中农汇生在册亨养殖10万头矛香猪基地等7个大型招商引资项目,签约金额达20.56亿元。

面对疫情影响,桐梓县围绕年出栏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建设项目,布局区域化、集聚化、小区化生猪生态养殖。计划于今明两年建成投产年出栏5000头生猪标准化育肥场250个、曾祖代种猪场1个、祖代种猪培育场1个、父母代种猪场6个、年产108万吨饲料加工厂1个,建成年屠宰200万头生猪屠宰场及食品深加工园区,生猪繁育体系基本形成,常年可提供父母代种猪6万头、商品仔猪127.5万头,实现年出栏生猪140万头以上,综合产值120亿元。

截至目前,全国前20强养猪龙头企业已有16家在贵州投资。全省65个省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已完成投资35.43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28.1%。其中14个项目已全部完工,15个项目实现部分投产,存栏生猪23.36万头。

在龙头企业引领和重大项目的强力带动下,全省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势头向好。据行业调度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全省生猪存栏1521.92万头、能繁母猪存栏149.96万头,分别恢复到常年水平的94.9%和106.4%。

◥ 生猪产业链条日趋完善

松桃自治县是贵州的畜牧业大县,也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近年来,松桃自治县以生猪养殖引领山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健全建强产业链条,全力打造生猪产业新体系,促进畜牧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做大产品精深加工,大力推动150万头生猪屠宰深加工项目和高端食品产业园建设;狠抓产销,采取农校、农超、农企、“卫星厨房”等对接模式,建立直营店、专销区、交易市场,在满足县域内供给的基础上,直销对口帮扶城市、沿海地区和海外市场,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推进动物防疫模式改革,建立牢固的防疫体系。

同时,主攻循环农业发展。按照“成片种、规模养、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种养循环”的发展思路,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国有公司流转养殖场周边土地22.4万亩,配套发展中药材、蔬菜、精品水果等产业,将种植与养殖有效连接,消化畜禽养殖粪便,变养殖粪污为宝贵资源,全力打造“猪+草+牛”“猪+果蔬”“猪+油茶和茶叶”“猪+中药材”等“生猪+N”的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目前,松桃自治县能繁母猪存栏3.8万头,生猪存栏40万头,出栏生猪33.43万头,产值13.25亿元。全县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8%以上。

2020年全省生猪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期间,与会代表观摩了松桃自治县铁骑力士7500头母猪扩繁场、年产3万吨有机肥加工厂、德康公司年产24万吨猪饲料加工厂、德康公司康金1万头二元母猪扩繁场、松桃嘟嘟食品公司屠宰场等项目,涉及生猪种繁、养殖、饲料加工、屠宰深加工、粪污资源化利用全产业链。

不止在松桃,全产业链思维正是贵州发展生猪产业的路径。

近年来,贵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打造“全国优质猪肉食品供应基地”。在制定全省生猪产业链图谱基础上,实施千企改造工程建强产业链、实施千企引进工程补强产业链、实施拓展一批项目延伸产业链,加快补齐补强育种、饲料及产品加工等产业链短板和弱项。

育种方面,从国外引进高代次原种猪2750头。其中,兴义德康公司3月25日从法国引进原种猪500头,贵州智源种猪繁育公司5月底从丹麦引进原种猪2250头(目前全国单批次引种规模最大)。

饲料方面,全省新增建设饲料加工厂4个,建成后新增产能90万吨。其中,绥阳县年产36万吨饲料厂已完成主体工程80%,预计10月底前建成投产。

屠宰加工方面,全省新增建设屠宰加工厂5个,建成后新增屠宰加工能力230万头,其中,水城县年屠宰加工36万头项目已投入使用。

位于六枝特区的贵州二表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藏香猪为父本、关岭猪为母本,培育了独特的“二表哥跑山猪”。短短4年,公司就从2个人养殖20头母猪发展到员工138人,5000头母猪,出栏土猪8万头的规模,成长为贵州最大的土猪养殖企业之一。公司加工的“凉都跑山猪”腊肠、腊肉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香港和澳大利亚。

在全产业链思维的强力推动下,贵州生猪产业正向着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助推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在贵州农村很多地方,群众有养猪的习惯。

贵州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生猪一二三产业基础、资源环境禀赋、区域发展需求等因素,重点推进产业扶贫区、“三个100万”生猪项目区和产业集聚突破区加快发展,推动生猪产业振兴。

在发展生猪产业时,始终将群众增收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方式。既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让企业有赚头,又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实现农民收益最大化,构建起利益共同体,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在铜仁市,铁骑力士集团探索了生猪1211代养模式(即:1栋猪舍,两夫妻,养1000头猪,年收入10万元)。整合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销售实力以及农村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实现养殖产业的高效发展,让农户成为农场主。

目前,铁骑力士在铜仁市发展生猪代养户165户,存栏规模22万头。在建代养户87户,建成后规模可达30多万头。

今年,铁骑力士在沿河自治县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助力精准脱贫。目前存栏规模6万头,在建规模5万头。预计今年底存栏可达10万头,出栏20万头,带动贫困人口3800多户1.54万人增收。

德康集团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依托集团世界领先的种猪遗传资源、全球供应链下的饲料成本、人工智能养殖为代表的技术“三大优势”,在贵州实施“1611”百村计划——发展100个村级合作社,实行6方合作模式(即:政府主导、企业领办、村集体入股、社会资本跟投、银行融资、保险兜底),每个合作社发展1万头优质猪,每年增收100万元。推动实现资本上山、人才下乡,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农户走上致富道路,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在松桃自治县,德康集团围绕“中央厨房+基地+门店”模式推进“1611”百村计划,发展“草药猪”养殖,打造高端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组建合作社发展种植养殖,实现种养循环,引导当地农民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增收。

针对生猪产业扶贫区覆盖的“9+3”县(区),开展“大场带小场”行动。省生猪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安排财政资金4800万元组织实施“9+3”县(区)产业扶贫项目,引导“大场”充分发挥其在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优势,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收购、租赁、托管、入股加盟等方式,带动中小养殖场户补栏增养增收。

截至8月底,生猪产业在“9+3”县(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86万户14.77万人增收,人均增收1375元。

今年,全省生猪产业全年需要临时用工7941.6万个,折算累计200天以上用工岗位39.71万个。其中,“9+3”县(区)生猪产业临时用工数达435.26万个,折算累计200天以上用工岗位数2.18万个。

截至目前,全省74家生猪养殖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带动农户发展规模养殖。全省生猪养殖场户264万个,有33%的农户养殖生猪,部分地区养猪业现金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比例达30%以上。仅温氏贵州公司就带动农户建设规模养殖场1300个,今年可出栏生猪150万头。(贵州日报作者 陈毓钊)

*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371-63357633*

0
广告
广告
广告
本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 2011 www.boyar.cn 博亚和讯
京ICP备13008321号-1
公安部备案 1101080202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