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养殖生猪资讯> 正文
破解生猪“卡脖子”技术难题 湖北将建国内首个高端种猪选育示范基地
发布时间:2021-01-06 09:53来源:观察者网


据湖北日报1月5日报道,种猪素有“猪芯片”之称,种猪选育处在生猪养殖金字塔体系的顶端。1月4日获悉,湖北省农科院与湖北劲豹雄猪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将联合共建国内首个高端种猪选育示范基地,利用克隆技术,抢救性保护一批珍贵、濒危的地方猪种种质资源;同时,开展种猪改良育种研究,快速培育、扩繁优良种猪新品种,打破发达国家对顶级种猪市场的垄断,破解我国生猪产业“卡脖子”难题。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猪肉市场。然而,在上游养殖环节,至今没有培育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种猪品种。相较于花费高成本、长时间繁育本土种猪,养殖企业更愿意直接引进国外种猪,快速获得经济效益。公开信息显示,近年来,我国种猪进口量大幅增加,直接推高生猪养殖成本。非洲猪瘟发生后,生猪调运和种源交流受到制约,对去年生猪养殖带来一定影响。自主选育优质种猪,摆脱对进口种猪依赖,成为国内生猪业“自立自强”必须突破的关口。

克隆技术可以大量复制优良种猪个体,加快猪的遗传改良进展。湖北省农科院畜牧所华再东博士介绍,理想的种猪应具备饲料转化率高、肉质好、产肉量高、生产周期短、繁殖力强且具有抗病性等特点。未来,团队将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实际,采用克隆技术结合成熟的繁殖生物技术,对具备上述优点的个体进行复制和扩群,创制、扩繁出高性能种猪资源。依托劲豹公司建立核心种猪试验基地,实现克隆猪批量化生产。同时,联合国内SPF级小型猪生产公司,研发用于生物医疗领域的小型猪疾病模型。力争5年内打造全球领先的种猪克隆技术体系,培育属于中国的自主品种,实现高效克隆种猪规模生产,减少我国引种数量,降低养殖成本。


据中国青年报2018年12月报道,从1980年到2000年,广东大花白猪的母猪数量从1.3万头下降至几百头。金华猪的母猪数量从1980年近25万头降至2007年的1万多头。有的地方猪种,甚至“已找不到公猪”。巴马香猪、江口萝卜猪、官庄花猪等猪种曾经陷入濒危状态。定县猪、龙游乌猪和窄勒黑猪等已经灭绝。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从事猪遗传育种研究的王立贤2014年就提出“中国本土猪种选育刻不容缓”。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清明甚至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警告,“猪种的灭绝同样是一场生态灾难”。

为了保卫猪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牵头,成立了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协作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则规定了“国家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

2012年,中央财政的畜禽保种经费增加到5320万元。4年后,当时的农业部发布《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数据显示,中国“土猪”一共有90个地方品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品种42个,省级保护品种32个,其他品种15个。这些地方猪种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实施重点保护。

地方猪“打”不赢洋猪,一是因为“肥”,二是因为“慢”。成华猪的瘦肉率只有40%左右,而洋血统的白猪瘦肉率可以达到60%,“肥肉大家都不想吃”。而且,一般中国土猪喂一年才能出栏,洋猪6个月就可以。“其实这是市场的选择。”姜延志感慨。1996年1月,当时的农业部批准成立了“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下设猪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2000年8月,农业部公布了78个国家级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其中有19个猪的品种资源。

“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需求。”王立贤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曾经引进洋猪是为了解决肉不够吃的问题,如今保护土猪,是为了解决口味上的需求,以及保护基因多样性。”

姜延志向记者解释,基因更多样化,就更不容易在某一种疾病来袭之时,被“一锅端”了。

十一五”期间,我国各地共建设79个猪保种场、3个基因库,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37个地方猪种保护区。其中包括宁乡猪、荣昌猪和藏猪等3个国家级保护区,以及太湖猪、民猪、黄淮海黑猪等猪遗传资源保种场35个。(来源:观察者网)

*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371-63357633*

0
本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 2011 www.boyar.cn 博亚和讯
京ICP备13008321号-1
公安部备案 1101080202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