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 首页原料谷物资讯> 正文
全国冬小麦出苗总体好于往年,部分地区旺苗比例高
发布时间:2024-12-02 08:48来源: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目前,我国冬小麦主要种植区的作物正处于分蘖期,这是促进生长转变和培养越冬前强健苗木的要害时期。自十月份起,主要种植区的气候条件较为温暖,土壤湿度适宜,整体上对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使得全国冬小麦的播种质量和出苗状况较往年均有所提升。尽管如此,部分区域的旺苗比例偏高,这给作物的安全越冬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风险。


气象专家预测,在越冬前,我国将受到一股较强的冷空气的影响,从十一下半开始,全国多数地区的气温将下降6至10摄氏度,尤其是西北东部和华北北部,降温幅度可达12至14摄氏度。北方大部分区域将迎来降雪,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最低气温将降至零度左右,冬小麦主产区的气温将从前期偏高转为略低或接近常年水平。为此,各地应将培养越冬前强健苗木作为核心任务,重点实施“控制旺长、促进生长、抗灾减灾、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依据实地情况和作物生长状况细化技术操作方案,精确指导,确保冬前田间管理措施的落实,以培育强健的越冬苗木,为来年的丰收奠定基础。


一、黄淮海地区


(一)查苗补种确保全苗。及时检查麦田出苗状况,对那些出现严重缺苗断垄的地块要及时进行补种。补种应尽早进行,最好采用浸种催芽的方式,开沟播种。对于那些未能及时补种的地块,可以在小麦长到3片叶之后进行疏密补缺,栽植时要注意“上不埋心,下不露节”。栽种后要踏实土壤,浇水后用土覆盖,防止板结并促进早发。


(二)适时镇压控制旺长。对于那些播种较早、有旺长趋势的田块,应根据苗情长势适时进行镇压,促使根系向下发展,抑制旺长。对于那些整地粗糙、大量还田秸秆、土壤较为松散的地块,应进行镇压作业,打碎坷垃,踏实土壤,填补缝隙,保持土壤湿度和防止冻害,有利于麦苗的健壮生长和安全越冬。针对土壤湿度较大、播种过深以及麦苗生长势弱的农田,不适合采用镇压措施。


(三)依据苗情施肥,助力弱苗转为壮苗。对于土壤肥力较低、基肥施用不足、生长缓慢、分蘖数量不足的麦苗,应抓住雨后或土壤湿润的时机追加速效氮肥,通常每亩追施纯氮3至5公斤,以促进根系、叶片和分蘖的生长,推动弱苗向壮苗转变。


(四)实施病虫害防治和化学除草。重点是对麦田杂草进行防治。在小麦生长至3叶1心阶段、杂草处于2至4叶期且日平均气温维持在6℃以上的晴朗无风天气时,应进行冬前化学除草。使用性能良好的喷雾设备,确保喷洒均匀,避免重复或遗漏喷洒。注意气温变化,预防因低温导致的药害。同时,要监测小麦茎基腐病、麦蚜、麦蜘蛛和地下害虫等主要病虫害,主动组织统一防治,减少病虫越冬数量,提升防治效果。


(五)适时浇灌越冬水,确保麦苗安全越冬。越冬水不仅能巩固土壤,打破坷垃,防止小麦冬季遭受冻害,还能为麦苗越冬和春季生长提供水分储备。具体浇灌时间应根据麦田的苗情和墒情来决定,墒情良好的麦田可以不浇越冬水;而对于土壤松散、秸秆还田量多、苗情较弱、墒情较差的田块,则应适时浇灌越冬水。适宜的浇灌时间是在日平均气温降至3℃左右、土壤出现夜间结冻白天融化或寒潮来临前。浇水后要及时进行划锄,以保持土壤松软和保水。


二、西北地区


(一)旱地冬小麦


根据麦苗生长情况制定策略,进行分类管理。对于生长势弱的麦苗,要采取促进生长的措施,适时进行水肥调控和追肥,以防水冻害发生,力求使弱苗转变为壮苗;对于生长过旺的麦苗,要以控制为主,及时进行深耕和中耕、机械镇压或使用化学调控手段,实现从旺苗到壮苗的转变;对于生长势良好的麦苗,则要结合促进和控制措施,适度调控。


培育壮苗,预防冻害。针对地力较差、坷垃较多、缺乏耙实的麦田,应在冬季来临前实施镇压处理,破碎坷垃、坚实土壤,填补裂缝,以达到防冻保水的效果;同时,配合叶面喷施调节生长的化合物,促进弱苗转壮,增强植株的抗寒能力。


在冬季,需重视病虫害防治,适时进行化学杂草清除。重点关注小麦条锈病的预防,执行“随时监控、发现病点、立即控制”的原则,减少病害发生中心,遏制病害扩散。对于麦田杂草问题,采取“秋季治理春季草”的策略,利用冬季前的好时机进行化学除草。选择适宜的除草剂,在杂草生长至2至4片叶时,于日平均气温在5至8℃以上的晴朗天气下及时喷洒,避免使用对低温敏感的除草剂。对于蛴螬和白粉病,要加强监测,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保护麦田安全同样重要。冬季应禁止在麦田放牧,防止损伤心叶和根系,加剧冻害。对于使用地膜覆盖的区域,应采取压土措施,防止大风吹掀地膜或家畜踩踏造成损害。秸秆覆盖的麦田要特别注意防火。


对于灌区的冬小麦,有以下几点建议:


适时进行镇压,以保持土壤水分和提高温度。由于灌区播种时土壤墒情通常不佳,播种质量不高,应利用现有墒情进行镇压,破碎土块,巩固土壤,确保水分和温度。


适时清除杂草,减轻草害。目前苗情复杂,田间杂草基数大,需在适宜的温度、墒情、苗期和草种情况下进行化学除草。


适时冬灌,培养壮苗。在11月下旬至12月底期间,根据播种方式、土壤墒情和天气状况,适当地进行冬灌和追肥。


根据田间植株群体数量和质量,适时喷施生长调节剂,控制旺苗,预防冻害。


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需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查苗补缺,确保种植密度,使作物充分覆盖地面。为了充分利用适宜的气候条件,我们需要加速播种过程,确保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并且播种充足。同时,重视秸秆还田工作,以此提高土地播种的质量。根据播种的延迟程度,适当地增加播种量,以保证适宜的幼苗数量,弥补因延迟播种而产生的影响。另外,推荐使用药剂拌种或包衣种子。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可以考虑采用催芽播种的方法,这样能够缩短种子在田间吸收水分的时间,从而加快出苗的速度。对于已经出苗的小麦,要做好查苗和补苗的工作,以确保幼苗的生长均匀。


对于小麦田中因基肥施用不足、秸秆还田效果不佳或受到渍害而导致的发黄麦苗,建议在麦苗长出2到3片叶时,每亩施用5到7.5公斤的尿素,以促进麦苗的平衡生长。对于长势偏弱的田块,应适当增加施肥量,以促使弱苗转化为健壮苗,争取更多的分蘖和成大蘖。


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关键在于完善麦田的沟系设施。对于尚未开沟的麦田,要抓住当前墒情良好的机会尽快完成沟系的开挖,确保三沟(畦沟、腰沟、田头沟)齐全并相互连通。对于沟系质量不佳的区域,要及时进行清沟理墒,保持田内外沟系通畅,以防渍水积水和干旱。对于墒情较差的地区,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蓄水保墒和补墒。对于干旱或具备灌溉条件的田块,应及时灌溉,以提高播种质量、出苗率和齐苗率。同时,要提前准备好防冻和防倒伏的措施。对于生长过旺的地块,要根据土壤墒情适时进行镇压、中耕或喷施调节剂,以控制旺长,增强抗旱和防冻能力,预防冻害,确保健壮苗木能够安全越冬。对于秸秆还田不均匀或土壤过于松软的田块,在冬季前适当镇压,以提高土壤的保温和保墒能力,防止冻害的发生。


对于尚未出苗的田块,应抓住有利的墒情,进行封闭化除草工作。针对田块内效果不尽如人意或尚未彻底根除的情况,需关注气温回升时期(即由冷转暖时期,日平均气温达5至8℃以上的晴朗天气)实施适时的除草措施,同时注意避免药物引发的害处。另外,要根据小麦田里的草害情况,适时喷洒农药进行防治。


四、我国西南地区的措施:


(一)在苗期进行化学除草需加强。今年秋季播种时,由于土壤湿度较高,给田间操作带来不便,许多农户未能在播种前进行除草或封闭除草,导致播种后杂草迅速生长,必须在苗期进行适当的化学除草。但需注意选择合适的天气条件进行,以防止过低的气温造成药物伤害。


(二)需强化稻茬麦田的水分管理。本地区麦田的渍害主要发生在苗期,而在中后期降雨减少,渍害相对较轻;在部分低洼或沟槽地区的麦田,由于排水不畅,后期也可能会对根系功能和正常的灌浆结实产生影响。因此,要清理沟渠和田头水系,确保通畅。对于确实需要灌溉的麦田,应采用“跑马水”的灌溉方式,以减少田间的积水时间。


(三)旱地麦田的抗旱管理工作需加强。本地区旱地小麦和坡地小麦种植面积较大。旱地土壤层次较浅、肥力较低、水分蒸发快,更易遭受旱情影响。在适期播种的基础上,应尽早实施田间管理,如提前追肥、灌溉,以促进初期生长,并在春季建立强大的根系和较大的植株群体,从而能够耐受轻度至中度的干旱。


(四)低温冻害的预防工作不容忽视。播种过早、播种量过大、施肥过多可能导致小麦过早拔节、基部节间过长,进而增加低温冻害的风险。应采取及时镇压、喷洒生长调节剂等手段,减缓生长速度,培养健壮的植株群体,提高对低温冻害的抵抗力。


(五)加强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控。上游地区冬季温和、春季早早到来,特别是旱地蚜虫在温暖条件下繁殖迅速,容易造成蚜虫大发生,并可能带来黄矮病等严重威胁。在每年的12月份,条锈病易于发生,并最初在个别叶片或单独植株上出现,进而扩展成核心病区。如果不能被及时控制,它将迅速蔓延,尤其在孕穗和抽穗期,其危害性将急剧增加。近年来,红蜘蛛的侵害时间提前且范围扩大,黄花叶病毒病和茎基腐病也陆续出现。鉴于此,加强冬季前的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变得尤为重要。

来源:根据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整理编辑。

*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371-63357633*


0
本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 2011 www.boyar.cn 博亚和讯
京ICP备13008321号-1
公安部备案 1101080202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