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以5794万吨的猪肉产量高居全球榜首。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宗林
日前,第五十一届养猪产业大会(广州)在柯木塱农业农村部种猪质量检验测试中心举行。作为华南养猪第一展,这场行业盛会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示了中国养猪业近年来取得的卓越成就与技术创新。
中国拥有地方猪品种89个,还有来自全世界主流的6个瘦肉型猪品种,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猪种质资源。多年来,中国猪肉产量占据全球总量的50%以上,母猪存栏占全球总量的近60%,是当仁不让的全球生猪产业中心。
餐桌上的民生基石 去年猪肉产量占全球近50%
从数据上看,猪肉在我国肉类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始终未变。2023年,全球猪肉产量总计约为1.245亿吨,中国以5794万吨的产量高居榜首,占比接近半数,欧盟和美国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中国是毫无争议的世界第一养猪大国。
在消费端,2023年我国居民家庭人均猪肉消费量达到了30.5公斤/年,同比增长13.2%。按一头猪120公斤出栏、屠宰出肉率75%计算,这意味着2023年全年我国每3个人就要吃掉一头猪,猪肉早已成为家家户户随时可以享用的日常消费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猪肉已成为日常消费品,但其在“消费价格指数(CPI)”中的比重依然长期处于高位,显示出猪肉在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规模化转型与巨头崛起 全球TOP50猪企中国有25家
回顾过去数年,中国养猪业动荡与繁荣并存。在猪周期的剧烈波动下,不乏大型猪企抓住机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牧原集团、温氏股份、新希望、德康、双胞胎、神农、力源等头部企业凭借创新的技术、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以及高效的管理模式,不仅在国内生猪市场站稳了脚跟,更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2024年全球养猪巨头TOP50榜单中,中国企业独占25家,共计手握能繁母猪926.9万头。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一位负责人曾公开表示,2023年的中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已经高达68%左右,比2022年提升约3个百分点。
其中,广东省在中国养猪业向集约化、专业化转型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生猪出栏量常年位居前列,自给率超75%,生猪养殖规模化率高达83.1%。
种业振兴打破进口垄断 划定37个地方猪种保护区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当今世界瘦肉型品种有3个,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白猪,由于其吃得少、长得快、瘦肉率高,成为了全球生猪养殖的当家品质。中山大学教授、国家生猪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陈瑶生介绍,如今我国已成功构建起自主的瘦肉型生猪种源保障体系,这一体系确保了国内90%的生猪种源供应稳定。自2009年我国推行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以来,“杜长大”品种的生产性能显著提升,部分关键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陈瑶生进一步强调,近十年来,我国年均进口的种猪数量不足1万头,仅占核心育种群更新需求的不到10%。这些少量的进口种猪主要用于丰富遗传资源、更新血统以及进一步提升种猪性能。同时,随着人民水平的不断提升,“风味”成为消费者选择猪肉的重要指标,地方土猪的优势开始逐步凸显。
“十一五”期间,我国各地共建设79个猪保种场、3个基因库,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37个地方猪种保护区。其中包括宁乡猪、荣昌猪和藏猪等3个国家级保护区,以及太湖猪、民猪、黄淮海黑猪等猪遗传资源保种场35个。
第五十一届养猪产业大会上,瑶家花、黑加宝、小尾花猪、熊猫猪猪两头乌、草萃华香黑猪、水牛皮黑猪等诸多地方知名品种一一亮相,收获了广大市民的好评。
科技跃迁迈向强国之路 智慧养殖降低50%人员成本
智慧养猪的兴起,无疑为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如今,现代化高楼矗立,内部排列着整齐划一的栏舍,里面饲养着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只;自动化机器人在预设轨道上穿梭往来,高效地将猪舍内的数据实时采集并传输至管理平台;饲养员通过一台手机或者电脑,就能轻松掌控全场动态。
近年来,广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深入探索智能化养猪模式。目前,已涌现出一批领先的智慧养猪企业。温氏旗下南牧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的“小牧管家”、德兴股份的北欧农场、影子科技的FPF未来猪场、农信数智的猪企网……AI正在重塑传统行业,利用数智技术将数据要素与畜牧业全过程、全场景、全产业链有机融合。
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赵新作表示,克隆母猪已用于育种生产,在京津冀多家生猪养殖单位繁育后代11.35万余头,经济效益7.67亿余元;数影科技CEO石广霄认为,科学使用智能设备育种,预计能够降低50%育种人员成本,每一年通过每头商品猪可增加约5元的经济效益;河南牧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冬透露,利用智能巡检机器头均成本可降低32.25元,目前牧原部分优秀养殖场完全养殖成本已降至12元/公斤以下。
*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371-6335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