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应通过对肉牛奶牛产业发展的支持,让养殖户感受到关怀与温暖,使他们坚信从事养殖业前景光明、充满希望。要认真落实《关于促进肉牛奶牛生产稳定发展的通知》的精神,以切实行动助力肉牛奶牛产业渡过难关。应倾斜信贷资源,强化对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肉牛奶牛产业的帮扶。
饲养肉牛奶牛、发展肉牛奶牛产业,是众多养殖户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也是部分脱贫地区脱贫群众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依托。记者在采访中接触过为数不少的养殖户,他们当中许多人起始时仅养了几头牛,而后通过贷款扩大养殖规模,最终由养殖户蜕变为养殖大户,有的甚至成功转型为养殖企业。而部分脱贫群众,因熟悉养殖业,在养牛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与心血。
然而,肉牛奶牛产业近年的发展遭遇困境。自2023年始,牛肉价格一路下滑。农业农村部肉牛监测预警专家组首席专家王明利表示,目前,全国牛肉价格已连续11个月下跌,降至近5年来的最低点,现今活牛价格每公斤超23元,跌到了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
牛肉价格的持续走低,给上游养殖端带来沉重压力。此前,内蒙古肉牛产业协会会长李杰曾表示:“目前有70%—80%的养殖户处于亏损状态,仅有30%的企业凭借存栏和出栏时间的调控、自身养殖肉牛品种的差异等因素,处于微利或者持平状态。”
在肉牛奶牛产业发展面临艰难之际,金融机构应当如何应对?
首先,金融机构应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角度出发,通过对肉牛奶牛产业发展的支持,让养殖户感受到关怀与温暖,使他们坚信从事养殖业前景光明、充满希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优化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无论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还是“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均需要金融机构在当下坚定不移地支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众所周知,在部分县域,肉牛奶牛产业已经成为当地支柱产业,更是农户主要乃至唯一的收入来源。支持并发展好肉牛奶牛产业,不仅是金融机构扎根乡土、深耕市场、下沉服务、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展现责任与担当,为养殖户增收致富保驾护航的必然要求。金融机构应当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坚决将支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视作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重要举措,积极主动地为肉牛奶牛产业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与养殖户携手并肩,共克时艰。
其次,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肉牛奶牛生产稳定发展的通知》精神,以切实行动助力肉牛奶牛产业渡过难关。一方面,要强化信贷保险政策支持,构建肉牛奶牛养殖场户白名单制度,针对暂时面临困难的养殖场户,通过合理展期、续贷等方式给予支持,切不可盲目抽贷、断贷、限贷。这也是对金融机构定力的重大考验,鉴于肉牛奶牛产业遭遇困境,会影响养殖户的偿贷能力,也会动摇金融机构的放贷信心,加大其抽贷、断贷、限贷的冲动,若无大局观念和战略定力,金融机构极易为保障自家贷款安全,盲目采取抽贷、断贷、限贷的举措,令养殖户的处境更为艰难,使肉牛奶牛产业深陷资金困境。另一方面,要依据肉牛奶牛产业的特性与需求,开发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将养殖圈舍等纳入抵质押品范畴,推出肉牛养殖贷款、奶牛养殖贷款等专项贷款产品,为养殖户提供资金支持;开展肉牛奶牛活体抵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新型担保模式,拓展养殖户的融资渠道;提供农业保险、期货市场等风险管理工具,降低肉牛奶牛产业的风险,等等。
再次,金融机构应倾斜信贷资源,强化对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肉牛奶牛产业的帮扶。近年来,在政策扶持和产业发展的推动下,借助“公司+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养殖模式,脱贫地区的肉牛奶牛养殖数量相较以往有了显著增长。比如,广西天等县,截至2023年底,共建成牛养殖小区137个,全县肉牛饲养量达13.77万头;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实施“扶贫扶产业 牧业再造突泉”工程,持续发展壮大牛产业,全县牛存栏量(涵盖肉牛和奶牛)在30万头以上,成为当地畜牧业的核心支柱产业;贵州毕节市威宁县的肉牛养殖规模在贵州省县(区)中位居首位,2024年上半年,牛的存栏量约35万头。然而,牛肉、牛奶市场价格的持续下跌,给脱贫地区养殖户增收致富带来了巨大压力。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脱贫群众增收致富是金融机构重要的社会责任。金融机构应当精心策划并实施好脱贫地区肉牛奶牛帮扶产业项目,通过制定专项支持规划,将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向脱贫地区的肉牛奶牛产业;为脱贫群众提供小额信贷、扶贫贷款等金融产品,协助他们化解资金难题;与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持续为他们提供金融支持,提升他们的抗风险能力,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此外,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网点众多、分布广泛的优势,在厅堂设立专门区域,科学宣传展示鲜牛肉、鲜牛奶的品质和营养价值,为促进牛肉牛奶消费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371-6335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