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以“聚智创变 提质增效 好牛好肉 健康发展”为主题的“2023河北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京津冀肉牛产业科技协同高峰论坛”在河北石家庄召开,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教授在大会进行专题报告。
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展望——浅析不确定环境中的确定机会
一、产业现状
1 史无前例的调整
第一,目前全行业进入整体亏损、局部微利的局面,可以用“进不去、退不出、养不起”九个字形容今天的行业现状。
我们发现在快速发展的时候很少开会,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家才需要通过会议的形式共同探讨发展之路,今年会议集中,说明产业遇到问题了,我们要在这里共商大计。
今天,中国肉牛产业遇到了史无前例困难的局面,整体亏损,局部微利,进不去,退不出,养不起,像围城一样,在坑里的养不起,非常困难,我们不能回避现实,只有不回避现实,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
第二,市场的“选配”力度加大,即加大淘汰力度,其中包括但不仅限于牛种、规模、资源、技术、能力、政策和模式。目前养殖场之所以迷茫,是都想找到方向,找到突破瓶颈的方法,加大政策的改善,研发制定淘汰机制。
第三,博主增加,包括国内外:资本、农场户、企业、政府;40%的牛肉是国外的,资本是原先一个品种,占有资源的,垄断的就是资本,资本,农户,企业,政府四种就开始了,资本割政府,政府割企业,博弈烈度加剧,持续时间长。
牛种产业之间:市场在选择挣钱的牛肉,在往上推,市场不养赔钱的买卖,因此,生产和消费之间,都在博弈,因此,今年在加大,博弈的力度在加剧,现在来看,中国的肉牛产业进入了惩罚加重新开展的局面,中间环节:即传统商路与新赛道之间,博弈烈度加剧,持续时间长,因此目前是重新建立信任的时期。
2 外来的牛肉成为国内产业之重
截止10月25日,我国共有2055家牛肉供应企业,其中进口企业有25个国家的1066家,用中国庞大市场换战略空间,肉牛企业从政府政策,到养牛人,都应该考虑有所作为,研发市场竞争方略。
二、展望
1 有市场(刚性犹在,优选猛进)
中国肉牛产业地位(2022年度)
存栏世界第4,牛肉产量世界第3,牛肉消费量第2,牛肉进口量第1,各方正在努力。
2 各方正在努力
中央政府加大调研、政策研发力度;部分省把肉牛产业列为了主导产业;企业、养殖(场)户积极应对;“经济急行军”后的乡愁渐浓。
反思,发展是什么?发展就是活下来、干下去、稳扎稳打,走好三阶段,另一个角度,我们要把失去的300万吨市场夺回来,稳住720万吨市场,挤出N吨不明来源肉+增产,进口的300万吨是什么,为什么会把我们打的这么疼?这需要我们静下来去分析。
三、不确定中存在的确定机会
1. 夺回市场的先决条件,降低直接和间接(系统、结构性)成本成为必须。
直接成本:
品种及其质量、饲养饲料与疫病防治、繁殖成活率、育肥效率、设施设备效率、资金效率等可进行经济核算的指标。
间接(不匹配)成本:
战略与战术的使用、资源与市场和经营能力的适配性调整、系统性和结构性的协调。
活牛*2.3/2.4=肉价
2. 背靠市场的优越条件:重建、升级供应链(需要政策的重大调整、铺垫)
鲜肉供应链——国产牛肉独立的优势
先身边、再天边的“天女散花”“灯下黑”大市场策略(就地、就近、就便采购、生产、销售牛和肉)
进口肉分析:制式(工业)化+低成本供应策略:1.击中了国产学研界学来的(排酸、冷冻、高成本)的软肋;2.形成了师傅打土地、徒弟任打愿挨的局面。
当前的牛肉屠宰加工链,还是进口肉打击国内产业的链条,屠宰加工企业(园区)具有“双重身份”色彩。
先选市场,由此向前端逆推选择(加工、活牛、养殖方式、牛种、配套技术)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调整牛种(关联的系列技术),周期短、肉质好的牛种也是一个方向。
主动匹配、集结集群团队、基于商业规则的分工组织化,建立差异化、特色化的生产、价值链;
按照产品和产业链“结社(跨区域、跨业态的合作组织)”
政策准备和支持(目前是空白)
创新“牧场-餐桌,产地-市场”一体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371-6335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