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 首页养殖草食产业分析> 正文
2024年度河北省肉牛产业发展形势
发布时间:2025-04-22 16:30来源:奶牛微看


一、2024年河北省肉牛产业发展形势

(一)产业基本情况

1.肉牛存栏、出栏和产量三增长。

2024年末,全国牛存栏10047万头,同比下降4.4%;肉牛出栏5099万头,同比增长1.5%;牛肉产量779万吨,同比增长3.5%。河北省肉牛存栏277.0万头,比2023年增长5.1%; 2024年肉牛出栏361.6万头,比2023年增长0.4%;2024年牛肉产量59.7万吨,比2023年增长0.6%。2024年全国平均肉牛出栏与年末存栏之比为0.51,而河北省肉牛出栏与年末存栏之比为1.31,说明河北省仍是育肥大省。与全国相比,河北省肉牛存栏不降反增,原因很多,一是由于奶牛养殖亏损,部分大型奶牛场为了扭亏为盈而转产养殖肉牛,增加了肉牛存栏规模;二是据测算,一个4000头的肉牛场需要2.5期左右的出栏能够弥补2024年初期的亏损,大部分规模牛场在架子牛价格低时加大补栏以摊薄前期亏损,也有大规模牛场通过购买青年母牛进行繁育,以替代原高价购买的母牛,逐渐稀释成本;三是河北省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有针对性地探索降本增效措施,科技赋能降低成本、减少亏损取得了良好成效。四是政策支持对行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进一步推动了肉牛存栏量的增加。另外京津市场牛肉需求增加,河北省作为京津牛肉生产基地加大供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河北省肉牛出栏和牛肉产量增长率分别比全国低1.1%和2.9%,这与存栏高有一定关系。

2.产业养殖规模所占比例逐渐增加。

2024年养殖持续亏损的情况下,部分养殖户退出养殖,尤其是中小养殖场和散户退出较多,但规模养殖场抗压能力较强,积极想办法应对亏损局面,积极补栏弥补前期亏损,生产保持相对稳定,规模效应逐渐显现。2023年全省肉牛规模场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比重为43.94%,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达194家,最大饲养规模达到3.5万头;拥有部级标准化肉牛养殖示范场5个。全省规模以上牛屠宰企业有24家(年屠宰量3000头为规模以上肉牛屠宰企业),年屠宰量5000头以上肉牛屠宰企业有17家,牛实际屠宰量21.8万头,同比增长9.3%,实现了全年屠宰加工不间断。

3.肉牛产业聚集带动效应明显。

经过多年发展,河北省形成了坝上农牧交错地区以天然饲草为主饲料的高端肉牛养殖区、燕山太行山区以农林副产品为主饲料的肉牛养殖区、山前平原和黑龙港地区以农作物副产品为主饲料的肉牛养殖区三个主要的肉牛养殖区;培育出了隆化国家现代肉牛产业园;形成了北繁南育的特色,即坝上地区及燕太山区以分散母畜繁育为主,平原农区和黑龙港流域以规模育肥为主,环京津则以肉牛屠宰加工产业为主引领全省肉牛全产业链发展。

(二)华西牛胚胎数量和改良工作在全国名列前茅

河北省肉牛场生产胚胎数量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2023年河北省肉牛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承担单位河北天和肉牛种业有限公司首次从内蒙古、云南等地引进华西牛,后备种公牛6头、后备种母牛221头。2024年利用动物胚胎生物技术,生产种用华西牛胚胎2022枚,移植1900枚,已经生产后代300余头,快速组建了华西牛育种核心群,并获得河北省省级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利用人工授精技术开展华西牛品种改良工作,推广华西牛冻精6000支,并建立了6个华西牛推广应用示范县(区),杂交后代优于西门塔尔进口品种。2024年成功克隆出我国冻精销售冠军2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填补了河北省该技术的空白。

(三)肉牛市场价格

2024年河北省活牛价格延续了持续走低的趋势,从年初的每公斤28.17元下降至年底的22.57元,其中6-9月份曾出现过小幅上升,但进入10月以后,活牛价格继续小幅下跌。与2023年相比,全年价格整体下跌约18%。2024年河北省牛肉价格从每公斤66元下降至54元,降幅达到18%,其中上半年跌幅较大,下半年价格相对平稳,基本维持在每公斤54.5元。

二、河北省肉牛养殖降本增效措施

在牛肉价格连续十二个月下跌、大部分养殖场亏损的情况下,河北省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深入基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技术开发,探索降本增效措施,并在全省进行推广,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加强饲料替代技术研发

一是用发酵棕榈粕替代玉米、豆粕等大宗饲料原料饲喂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本地饲料资源开发和绿色养殖岗位专家用发酵棕榈粕替代20%的玉米和20%的豆粕饲喂实验牛,育肥期内每头牛降低饲喂成本130元以上。在河北天和肉牛种业有限公司等肉牛示范基地推广集成技术成功后在全省牛场推广该技术,成效显著。二是开展本地饲草料资源开发研究。已经开展的相关饲料资源包括:西洋参下脚料、葡萄籽下脚料、蔓越莓下脚料、人参下脚料、蓝莓下脚料、喷浆玉米皮、莜麦麸、土豆渣、发酵土豆渣、酒糟、酱油渣、梨渣、苹果渣、玉米皮、花椒籽等本地资源替代精料,马铃薯渣与干秸秆混贮代替粗饲料,较好地降低了饲养成本。三是推广精料发酵饲喂育肥牛技术。不同微生物菌剂组合对青贮发酵质量影响、多元化的发酵饲料饲喂模式、添加本地干玉米秸秆加发酵菌剂等。四是非常规饲料的开发利用。如用“黏玉米皮”调整配方,110头牛日增重1.6Kg。五是中兽药替代抗生素减量工作。实验证明万寿菊黄酮对热应激肉牛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和免疫性能及胃肠微生物区系影响效果良好。

(二)探索降本增效新模式

承德和邢台推广“玉米种植-养牛-林下蚯蚓养殖”种养一体化养殖模式、保定采用奶肉牛融合发展饲养模式、张家口推广本地中小肉牛养殖户发展模式和“牛粪—果园粪污利用”绿色循环发展模式,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在隆化和沧州利用抖音进行网上销售,每头牛盈利比卖活牛增收2000多元,每天销售1.5头牛的牛肉。

(三)推广疫病防控与繁育措施

在廊坊示范推广牛腹泻病低抗生素综合防控关键技术,通过加强妊娠母牛、初生犊牛的饲料和初乳营养供给、免疫预防、环境控制、早发早治等一系列措施,显著降低犊牛腹泻病发病率。在保定推广肉牛腹泻及呼吸道病低抗生素综合防控关键技术,1-6月份抗生素使用量较去年同期减少了8700元,每头肉牛抗生素使用量平均降低31元,母牛繁殖场犊牛呼吸道病及腹泻病发病率分别降低到1.9%和2.9%以下。在定兴河北燕城公司示范应用牛肉精细化分割技术和热鲜肉有机酸结合静电喷雾保鲜技术,有效降低牛肉产品菌落总数,减延长货架期,为我国牛肉以“热鲜肉”的形式投放市场提供了技术保障,可有效减少国外进口冷冻肉对国内牛肉市场的冲击。

养殖场也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亏损。产业体系调研显示,大部分牛场尝试饲料本地化、豆粕减量替代、减少雇工来降低养殖成本;25%的养殖场通过低价补栏拉低购牛成本。

通过政府有关部门、肉牛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团队和养殖场的共同努力,2024年肉牛养殖场(户)的亏损情况逐渐缓解,从第一季度的每头牛亏损3000-7000元逐渐降低到第三季度的1000元-3000元、年底的900元左右,甚至还有部分规模牛场开始盈利350元/头左右。

三、产业发展建议

1.去产能转型升级。由于供大于求是本轮亏损的主要原因,牛肉价格下降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因此继续去产能是肉牛产业的基本趋势。调研发现,有2%饲养高档品种的牛场基本没有受到影响,因此转型升级的思路是引导企业饲养高档品种,推动牛肉产品向高端化发展,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2.稳母牛保产业。一是优化新生犊牛母牛补贴政策;二是培训基层技术员,提高配种成功率,打通基层品种改良最后一公里。

3.饲料替代降成本。一是推动本地化饲草料开发和生产使用技术指导服务,提升饲草料利用效率。二是加大粮改饲政策支持力度,扩大饲用玉米、苜蓿种植面积,鼓励牛草和作物相结合的多种种植方式。   

4.精深加工增效益。一是鼓励牛肉精深分割加工,扩大冷冻肉和冷藏肉的比例,调剂余缺。二是开发符合市场需求附加值高的休闲健康食品。三是加强牛副产品开发。

5.品牌建设树标杆。一是鼓励各地培育区域公用品牌,支持开展良好农业规范(GAP)、名特优新农产品等认证,打响更多“冀牛名牌”。二是加强宣传展示和优质牛肉产品推介,提升优质牛肉品牌影响力。

6.渠道拓宽增效益。支持经营主体开拓牛肉销售渠道,鼓励基地直供、产地直销等方式,培育社区新零售、连锁经营等新业态;鼓励直播带货、农村电商等线上销售,构建多元化销售网络。

7.金融纾困防退出。经过此轮亏损行情,81%的养殖者认识到金融保险的必要性,为防止出现资金断裂,急需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建议将肉牛纳入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资金支持范围。

肉牛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团队产业经济岗 供稿

赵慧峰 李树静



 *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371-63357633*


0
本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Copyright © 2011 www.boyar.cn 博亚和讯
京ICP备13008321号-1
公安部备案 11010802029875